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编辑/苏航
5月17日,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从两江协同创新区获悉,2021首届两江智造大型展销会上展出的3D打印螺旋桨或将首度投入商用。
2021首届两江智造大型展销会上展出的3D打印螺旋桨泛着浅铜色泽其貌不扬。然而,创新中心参展负责人说,“这次展会,我们带来了十多个居于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那个3D打印螺旋桨更是我们的‘镇宅之宝',大院‘重器'!”。
“制造出样品,意味着距离孵化落地及小批量试产就差‘临门一脚'。”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负责人表示,不到两年时间,入驻协同创新区的35家高校科研院所推出了182项的科研成果,已研发出样品(产品)的近百个,以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为例,推出的20余项成果,其中部分已在实施孵化,成功造出了样品,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
据介绍,3D打印螺旋桨是世界首个船级社认证的3D打印产品,目前已在荷兰等欧洲国家投入商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电弧增材技术项目负责人孙震博士介绍,当螺旋桨遭到损坏需要更换,传统铸造的方式交货周期是三个月,通过3D打印可以将交货周期缩短到10天,大大减小了停船时间,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孙震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我本人迫切希望这款3D打印螺旋桨在国内能够尽快投入商用。”
目前,在协同创新区积极协调和促成下,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已与某船舶央企的投资公司,浙江某船舶设备公司等公司进行了接触,对方对电弧3D打印技术及打印的螺旋桨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该成果有望在渝实现量产并投入商用。
同时,围绕电弧增材技术转移孵化,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就产业化方案、融资需求正与市内一家专业从事航空产业项目投资的集团企业进行深度接洽。
孙震表示,电弧增材是一种极具科技含量的金属3D打印技术,3D打印螺旋桨只是利用电弧增材技术制造的一个样品(展品),在实际生产中,对设计的响应快,特别适合于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制造,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汽车、电力装备、轨道交通、模具修复制造等多个大型重件制造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的规模量产。
据了解,电弧增材技术极具市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产业化落地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融资。
为促成3D打印螺旋桨尽快投入商用,并由此推动电弧增材技术等182项科研成果尽快转移转化,推向市场实现规模化量产,进而把源头首创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两江协同创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将积极促动构建科技金融体系。”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服务部负责人表示,如引导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健全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用好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金融债权产品,推动设立两江产业创新基金、明月湖科创基金等,着眼满足科技创新从研发、成果转化到市场化、产业化等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
【来源:重庆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1/051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