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林汉垚)讯,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于去年9月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30·60”目标),我国的承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我们国家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30·60”目标下,低碳转型成大势所趋。在最新一期财联社金融频道云会议中,三位与会嘉宾认为:实现“30·60”目标须从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四个方向入手,建议我国着手更新绿色金融的标准;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高碳资产的配置或者提高高碳资产的准入门槛,研究并加强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
同时,也建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应把眼光放长远,综合考虑绿色转型的正面、负面因素。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前景巨大
我们国家提出“30·60”目标后,日本和韩国也相继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全球现在大概有120多个国家都宣布或者正在制定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指出,金融机构可借力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资金流向,帮助客户向低碳经济过渡。同时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空间也被打开,将迎来一个主流化的发展机遇。有多家机构预测,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30-40年,新增的资金需求大概会有100-200万亿。
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低碳转型上最主要的参与市场是绿色信贷市场和绿色债券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8万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250亿美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期,市场主体已发行40多只碳中和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钱立华指出,目前银行的绿色信贷在12万亿的水平上,未来预计还有数倍的增长空间,绿色信贷有望在未来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此外,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不足全部债券的1%,未来我国绿色债券的潜力也非常巨大。
她表示,在“30·60”目标激励下,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境内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200亿,达到去年全年的一半。随着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不管作为绿色债券的发行方、投资方还是承销机构,都会有巨大的业务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1.0向2.0的升级
未来我国的绿色发展重点会从原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到生产和生活的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未来也会得到显著地提升。
虽然银行不是经营实体,但其对经营、投资等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因此“30·60目标”对金融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表示,若绿色金融只支持绿色项目是无法达到碳中和的,金融机构应由绿色金融1.0向绿色金融2.0过度,由支持纯绿色项目逐步过度到支持“棕色主体”,即支持高碳行业往低碳行业转型。
同时,他表示,单个部门、单个项目的低碳转型是无法实现“30·60目标”的,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四个行业来推进低碳转型。
据了解,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目前已有2000余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届时,碳排放权将会被当作商品进行市场买卖。
普华永道中国可持续发展咨询业务总监吴倩表示,碳交易不仅能为广大企业提供一种更灵活的减排方式,也能给银行等资产管理者提供一种反映风险的价格信号。
绿色金融发展急需进行标准升级
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前景大好,但也充满着挑战。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对此,钱立华表示,金融机构应该适当降低高碳资产的配置,或者适当提高一下高碳资产的准入门槛,给那些能效和环保先进的这些行业的企业或在加速低碳转型的高碳企业提供支持;并着手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体系,将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纳入机构的商业战略和商业决策。
吴倩表示,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基准线和技术指标,用于甄别哪些是真正的绿色项目。
她同时指出,目前银行、基金等机构在支持绿色转型过程中已经将ESG指标纳入流程中去,但对不同的行业来说仍然缺少更加有共性、关联性的指标。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1/042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