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金融、货币政策、防范风险,再迎监管重磅发声。3月21日,据央行官网消息,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发表讲话称,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不过,与此前基调保持一致,易纲再次重申了要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
仍有较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发言中,易纲首先定调了货币政策最新走向,即,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易纲指出,从多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事实上,从开年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特点来看,也可以印证当前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最新3月“平价等量”1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续作,还是近段时间持续多个工作日连续小额的逆回购操作,都体现了央行继续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缺不溢”的政策意愿。
同时,易纲表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央行实施了多项措施,有效帮助了中小企业维护就业稳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货币政策需要关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等,主要体现“稳健”“精准有效”。同时,易纲表示目前政策处于正常区间,意味着货币政策没有“大放大收”的必要。
在业内看来,央行行长的最新发言给金融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易纲发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依然是在审慎和精准投放货币这两方面寻求平衡,政策方向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符合市场预期。
降准是否还有空间
针对后续货币政策,易纲再次重申了风险防患。他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此外,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在周茂华看来,从目前国内经济复苏趋势及央行传导信息看,未来政策缓步回归正常化仍是大方向,但这个过程较为缓慢,货币政策总量保持适度宽松,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M2)继续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央行更多倚重结构性工具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急刹车和急转弯,但今年对防风险关注度明显提升,这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宽松货币流动性推升资产泡沫;另一方面需要防范国内局部资金脱实向虚和输入型风险等。”周茂华认为,国内政策调整关键还是实体经济发展趋势。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盘和林预测道,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中性,精准投放,维持经济繁荣和保持货币审慎同步推进。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尚有空间,继续保持公开市场操作,比如MLF和逆回购就可以维持现阶段市场需求,降准还有空间,但剩余次数要慎重使用,好钢留在刀刃上。当然,货币政策的推出也要视通胀率而做出调整。现阶段既不会紧缩也不会宽松。万一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我国的市场利率水平还有压低的空间,通过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利率报价和降低准备金的方式可以很好应对流动性的波动。” 盘和林称。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除谈及货币政策外,易纲还提及了一个重要领域——绿色金融。近年来,央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1/032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