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陈雨露: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助

来源:新金融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多年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走在国际前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陈雨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倾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国际第一方阵。

一是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绿色金融立体发展体系,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展现巨大的潜力。2016年,人民银行牵头出台实施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持续改善,绿色金融在标准制定、激励机制、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创新等领域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带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仅支持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还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水平,带动全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三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风向标,且拥有了相当大的国际引领力。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引入G20框架。2016年以来,在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绿色金融议题一直是G20峰会的重要议题。今年的G20主席国意大利决定恢复可持续(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人民银行将继续担任联合主席。此外,人民银行参与发起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已扩展至83家正式成员和13家观察机构,我国还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促进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目前,我国已稳步推进了1项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4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成为全球范围内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参考。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陈雨露介绍,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人民银行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初步确立了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所谓“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要发挥好这“三大功能”,陈雨露表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人民银行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重点聚焦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三大领域,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绿色金融统计制度逐步完善,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持续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推进,试点经验已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人民银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直连,提升了绿色金融业务监管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1/0308/586.html

上一篇:《千顷澄碧的时代》:科普“金融扶贫”新方法
下一篇:噩耗传来:55岁投资大佬过劳死!金融圈已痛失多

新金融世界投稿 | 新金融世界编辑部| 新金融世界版面费 | 新金融世界论文发表 | 新金融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