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名潮到上市潮。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新金融公司,在2018年6月蚂蚁集团完成C轮融资之后,其估值已经超过1500亿美金。而根据路透社最新消息,区此次上市的目标估值为20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蚂蚁集团宣布冲击科创板之前,京东数科已经与四家券商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另外一家曾获得蚂蚁集团投资的大数据征信和风控服务商微众信科提交的上市申请也已经被上交所受理,两家公司的目标也都是科创板。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新金融行业在经历了2017-2018年的上市高峰和2019年的短暂停滞之后,再次进入新的IPO周期。
相较于以往,这一轮上市显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特征--更大的融资规模、更强的科技属性,以及监管整治后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和更友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尤其是科创板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但是对于这一些金融科技「超级独角兽」而言,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在完成这惊险的一跃时,它们前期的估值逻辑和价格能否兑现?从金融服务到科技平台的转型是否被市场接受?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1
万亿巨头的养成
就在宣布上市前不久,蚂蚁集团刚刚完成了一次更名,从「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更名的原因,蚂蚁集团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在市场看来,这是蚂蚁进一步摆脱金融属性,卡位「科技」公司的标志。
从2013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以支付宝作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算起,蚂蚁集团已经走到了第七年。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里,即便是彼时的蚂蚁,也远不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向。可以说,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整个行业从金融到科技,不断探索、创新、定义自己的一个缩影。
2014年年中,蚂蚁金融还在筹建期时,CEO彭蕾在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到,向小微金服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就像一个「没有穿鞋的野孩子」,因为互联网公司开放、自由的特性与金融行业要求的严谨、监管特性存在很大的不同。
基于此,她为公司定调的十六字方针是:「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激活金融、服务实体」,在如今看来,这种定调是以金融服务为主的,而科技属性主要体现在落地方式上。
她强调,未来会搭建一个开放平台,让所有金融机构到这个平台上「跳舞」,向合作伙伴输出自己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帮助合作金融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升级转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后来,在蚂蚁金服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偏离这一基调。
2014年10月,以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和蚂蚁小贷以及筹备中的网商银行为主要业务支撑的蚂蚁金服集团正式成立,伴随着互联网理财以及线上借贷等产品的兴起,以小微企业和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的C端金融服务产品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开放平台建设也进一步加速。
次年11月,蚂蚁金服宣布启动「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在渠道、技术、数据、征信、乃至资本层面,与金融机构加大合作,计划将在5年内助力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不仅是蚂蚁金服,包括当时的京东金融(京东数科前身)、百度组建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等都是以金融服务为主基调,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们涉足新金融业务的最大优势--渠道、流量、场景。
而关于金融与科技的关系转变,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刚刚接任蚂蚁金服CEO的井贤栋表示,「我们更愿意用"Techfin"而不是"Fintech"来定义自己。」两个月后,蚂蚁宣布未来自己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不会做自己的金融产品,将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
事实上,不止蚂蚁金服,这一年从行业巨头、到创业公司纷纷开始发力to B模式,希望从金融服务转向科技输出。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新金融行业的整治不断收紧,尤其是现金贷行业在2017年经历了严厉整治,传统的高杠杆模式难以维继、ABS发行遇阻,与之相对应的,以科技服务为主的联合贷款模式成为主流。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0/0722/379.html
上一篇:践行守护美好品牌信念 泰康在线连续五年入围胡
下一篇:新金融上市风云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