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但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脱实向虚、金融泡沫化等问题不断凸显。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容乐观,实体产业的投资率、投资信心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如何拓宽实体产业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苏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部署,在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切实努力将“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
■ 当下金融建设的重点
第一,全面铺开普惠金融。过去的金融机构以资本回报为导向,金融资源过于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中。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创新信用模式、扩大贷款抵押质押担保物的范畴,金融业推行普惠金融,将资源向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倾斜,为这些企业提供微型、定制的金融服务。
第二,加大力度预防金融欺诈和金融机构“爆雷”。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创造程序合规、风险可控的新金融产品;二是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壁垒,增强金融信息的可获得性。据统计,2018年各类金融欺诈新收案件8400余件,打击金融欺诈刻不容缓。
第三,以金融科技推动行业进步。随着如火如荼的金融脱媒、去中心化的进程,金融业迫切需要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布局,打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金融发展理念。金融科技以信息化系统与人工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金融工作的效率,同时将经营方式从线下网点改为以APP为载体提供场景化服务。当前金融业还在重点发展定制化服务模式,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差异性、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从前自上而下、大水漫灌式的模式。
第四,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大力推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证券基金业环境产业基金等,对符合绿色金融条件的企业走简易程序进行放款。
■ 苏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第一,资金仍在金融系统内流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引导社会上无序、庞大和分散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来实现的。虽然苏州市资金供给有所增加,但仍然在国有企业、融资平台以及金融业之间打转,资金交易在金融体系内不断循环,通过杠杆投资与期限错配来套取利差,但少有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甚至资金在企业间流动同样以套利为主,并没有真正注入到实体经济之中。
第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截至2019年9月,苏州共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15家,其中,制造业84家 ,占比73%,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比仅5%。苏州实体经济占比较高,经济结构总体为优。但苏州制造业利润占比显著低于其市值占比和数量占比,反映出实体经济利润较低的事实,并且对新兴产业、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也有所不足。由于研究开发的风险较高,而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这两者之间并不匹配。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行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高质量的供给跟不上,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新需求,影响实体经济运行效益,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第三,资金供给存在期限错配问题。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供给的主要是短期的资金。但是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更多的是长期资金。而我国在长期资金方面的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资源在多个方面存在投向错位问题。如在资金与信贷供给方面,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存在较大差异。资金供给的期限错配导致了金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偏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
第四,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防范仍具挑战。当前,苏州市金融业保持稳定协调发展态势,总体风险可控,但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增长压力增大,互联网金融风险暴露,部分P2P网贷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进行“庞氏融资”。同时,新型风险也在不断冒头,某些不法分子以区块链概念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隐蔽性更强,影响金融安全。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穿透式监管”,破解资金空转。包括: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管,统筹协调,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个人权责监管制;不断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局在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效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深化“穿透式监管”,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打造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以监控消除金融机构套利行为,破解资金空转难题。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qikandaodu/2021/0710/989.html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问题与应对
下一篇:数字货币在新金融时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