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融进步由金融创新的单轮驱动,变成了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而一旦踏上了科学技术的轨道,就注定是开始了永不停息的前行,未来的金融世界一定会更精彩,更加扑朔迷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罗煜
金融科技(FinTech)绝非全新的事物。科学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从手工簿记到计算机系统,从柜面服务到ATM、电子银行等自助服务,从股票经纪人的人工口令到电子下单,无一不是技术进步在金融中应用的案例。然而最近几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声名鹊起,与传统金融形成分立之势。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今天却变得如此火爆?有人说金融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业态,过去则没有。其实不然,在FinTech概念火爆之前,早就有了“金融工程”的概念,这个学科把工程学上的技术大量地引入到金融活动中。量化投资就是一个在金融科技概念兴起之前出现的典型新兴金融业务,它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从事交易,信息处理量极为庞大,交易频率可以达到纳米级。FinTech在今天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还是现代金融科技的普及性,尤其是它进入了普罗大众都熟悉和日常依赖的支付领域,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少数复杂的、只有高深玩家才涉足的金融领地,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有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推动它向前所未有的广泛的金融领域延伸。
金融科技的大范围兴起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金融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注重客户体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例如,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深深地嵌入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实现了充分的场景化,客户体验大大提升,在某些时候显示出银行都不能比拟的优势。得益于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的规模经济效应,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将传统金融服务延伸到了长尾市场。过去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弱”借款人征信上存在困难、审查审批环节单位贷款成本较高,很多银行几乎放弃了这个市场,但大数据技术帮助了一些非金融机构做成了这件事,这些机构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收集借款人信用数据,自建评级模型,通过计算机程序审贷,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小额贷款服务。因此,客观上金融科技的兴起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这也是G20杭州峰会提出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
但是金融科技的兴起带来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国际社会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普遍把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过度的、逃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如果我们对金融领域内的业务和产品的所有创新都不是一味赞成的态度,为什么还要对金融科技的兴起带来的创新和变化都举双手赞成呢?事实上,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是服务于人的;金融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讲求人本主义精神。技术与金融结合,利用得好,则能造福人类;利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大数据征信,一方面对传统征信业务的不足进行了很好的弥补,大大拓展了征信的数据渠道和处理手段,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但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采集、使用、保管或删除,以及凭借大数据对客户“画像”本身又涉及人的权利,如果不合理加以规制,可能会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侵犯了公民权利。又如区块链技术,从开发者角度而言,可能仅仅是一种技术,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应用价值。经过金融或非金融企业的产品设计,才能将它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产品。如果做成好的产品,数字货币或票据可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没有用到好处,就会像现在的比特币一样成为黑市中流通的虚拟货币。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科技公司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何去何从?其实金融业从来不是科技的排斥者,把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对立起来是不明智的选择。传统金融机构是既定规则的遵循者、在位者,而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是规则之外的搅局者、挑战者。这好比一群西装革履的绅士坐在一起拿着刀叉优雅地品尝牛排,突然从原始森林里冲出一个衣不蔽体的野蛮人直接用手把牛排抢走一样,这个比喻并没有抬高传统金融机构、贬低金融科技公司的意思,而是揭露出一个事实: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化浪潮,已经让传统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地位,它们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实体经济的服务者,逐渐演变成为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者、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服务大众的初心淡化,为己谋利的意愿增长,自我变革的动力下降,自我欣赏的意识增强,而金融科技公司瞅准了这样一个空档,瞄准普罗大众的朴素的金融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场景化的、符合人性的、改善体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迅速赢得了大众的认可,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革命。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qikandaodu/2020/0709/359.html
上一篇:《2018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展现九大观点
下一篇:新年寄语